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

各類星月普提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各類星月菩提子

星月菩提的種類繁多,只要是有星點的,幾乎都會被說成是星月菩提。之前的文章有提過,星月星月,型如周天星斗,眾星捧月,藏傳佛教重鳳眼,漢傳佛教好星月,大概是如此。

星月目前有四大籽類,分別是海南元寶籽,老挝籽,金蟬籽,磨尼籽。這四種,會人會問怎麼無緣無故又多了一種老挝籽,wiki或百度都沒介紹過。但其實走訪海南,跟行家一問處處是老挝。

原因是海南籽的產量大不如前,再加上籽小,密度又好,目前文玩,最愛玩海南籽,供不應求的情況下,很多號稱是「海南籽」的星月廠商,常拿與海南籽相似的老挝籽代替,以目前的技術,老挝籽已經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。不過,如果細心品味還是能發現些許的不同。

海南元寶籽:
星月品種中密度最好,容易包漿,兩珠敲打有份量,特點是月朗星稀,星點小,均勻分布。原果圓滾滾但最大直徑不超過15,故普通廠13以上(含13MM)都算是稀有貨,需要預訂才會生產。

老挝籽:
形貌與海南籽相似,差在星點時常密集分布,但又不像磨尼籽那麼密集,且分布不均勻,點時大時小。但A++的老挝籽可以做到跟海南籽一樣,惟重量有差距,海南籽會比較重一些,老挝籽會較輕。老挝籽原果可以達18-20MM,故很多廠會宣稱16MM的元寶籽,那一定是老挝籽XDD

金蟬籽:
百度上說金蟬籽密度比元寶籽大,其實不然,金蟬籽的點比較粗,且密集,像虎皮一樣。什麼樣的點是粗的,那就是經驗了,大家一起來品圖,大概就能知道粗細分別。有些人喜歡玩金蟬籽的原因,金蟬籽包漿的顏色是奶黃色,元包籽包漿的顏色是有點金黃色。兩者的區別

磨尼籽:
又俗稱冰花星月,磨尼籽的原籽也非常大,星點跟金蟬籽及老挝籽類似,點密集但星點小,時常兩三點,就一個連心,密度最差。

還是那句話青菜蘿蔔各有所愛,站在收藏的角度,密度是關鍵XDD菩提子沒有像木頭一樣沉水不沉水之分,但也是有密度之別。

海南籽被認推崇的原因就是在密度好
~容易包漿,但不容易開片。但已經漸入稀有的海南籽,找到了提代品老挝籽,也是可以的,只是不希望業者,以假亂真。兩者在密度上的差距也不小。




朝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朝珠


清代朝珠
朝珠,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。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,掛在頸項垂於胸前。朝珠共108顆,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,大珠共四顆,稱分珠,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﹐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。

配戴方法:
象徵四季,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。(所謂四季指的是,一百零八顆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,24節氣、72候,四個佛頭象徵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,下垂於背後的佛頭、背雲,寓意「一元複始」,三串綠松石記撚表示一月中的上、中、下三個旬期,總和為30天。


由於清朝皇帝信仰藏傳佛教,凡皇帝、後妃、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,另外侍衛和京官等,均可佩掛朝珠,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。

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:一邊一串,另一邊兩串,名為「紀捻」;戴法男女有別,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,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。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,稱背雲.

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,掛於頸上,垂在胸前。朝珠的質料有東珠、翡翠、玉髓、藍晶石、珊瑚等。每盤朝珠有四個大珠,垂在胸前的叫「佛頭」,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「背雲」,在朝珠兩側,有三串小珠,左二右一,各10粒,名為「記捻」。按清《會典》規定,自皇帝、後妃到文官五品、武官四品以上,皆可配掛朝珠,朝珠雖然是裝飾品,但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。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,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,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,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。

材質:
古代等級制度森嚴,不同品級的官員佩戴朝珠材質也不一樣,朝珠材質有東珠(珍珠)、翡翠、珊瑚、翡翠、琥珀、蜜蠟等製作,以明黃、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。朝官,凡文官五品、武官四品以上,軍機處、侍衛、禮部、國子監、太常寺、光祿寺、鴻臚寺等所屬官,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,才得掛用。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,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。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朝珠,皇后、皇太后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,還在兩肩斜掛兩盤紅珊瑚朝珠,以示身份特殊。皇帝佩戴朝珠,還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、不同顏色的:祭天戴青金石朝珠,祭地戴琥珀或蜜臘朝珠,祭日戴紅珊瑚朝珠,祭月戴綠松石朝珠。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寓意天、地、日、月。

主要材質:
東珠(珍珠)、翡翠、珊瑚、翡翠、琥珀、蜜蠟
期他材質:
琥珀朝珠、料器朝珠、核雕人物山水朝珠、鶴頂紅朝珠、沉香木朝珠、象牙朝珠串、翡翠朝珠、核雕翡翠珊瑚朝珠、南紅瑪瑙朝珠(南紅紅玉髓)、雕瓷朝珠、翠玉貓眼石朝珠、樹籽朝珠串等。
與今含意的小差別:
佛頭:多指三通佛頭(左右下開孔道)
背雲:垂於佛頭下方的吊飾
記捻:計數器,現在多不要求左右各10粒的位置(此法是來自藏傳佛教~)



 

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

星月的加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星月菩提加工


星月菩提中最難的工藝是圓珠,也別是乾磨圓珠做過特別難,由於乾磨在車珠過程一不小心會「缺肉」(意指推磨的太用力,星月則會被磨到缺一角)


海南籽的黃藤果形狀較小,且類似蘋果圓,故蘋果圓在做工上較為容易。

桶珠的話要做成方桶四面角都需要車磨,較為費料。

圓珠做法則是多面車磨更加不容易。

小店最近開始海南廠自磨乾磨星月圓珠~開放定製,圖為A++ 星月菩提 海南元寶籽 8mm圓珠



 
 
 
官網:http://tibukkyo.weebly.co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
 
 

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紅虎眼石

高拋A+白玉菩提子 7x9mm桶+藍+紅虎眼石(會隨著燈光不同而變化)
另外除了藍虎眼+紅虎眼,還有綠虎眼~可支持訂製~
⋯⋯
專頁訂購更便宜~可客製化告訴我需要調整的細節




 
 
 
 

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

鳳眼普提

菩提中「四大名珠」之二—鳳眼菩提(覺智覺悟)

所謂菩提子,今已是通稱,而菩提心謂以「覺悟,有情」,佛經常以種子形容所造之業,就像種子普種心中,當遇到適合的環境,便會開花結果,故在做念珠時,均取樹木種子為首選。漢傳佛教重星月菩提,藏傳佛教重鳳眼菩提。

簡介:
鳳眼菩提,因芽眼如目,故作「鳳眼菩提」(藏語中無鳳眼之說,直意譯Budhi-ci,及是菩提子)。亦藏傳佛教之菩提,即是指鳳眼菩提,且指定尼泊爾(TAGMO LUJIN)的幾顆樹所產才算正統鳳眼。持戴鳳眼,可增長人的智慧。原籽藏式—鳳眼菩提子念珠,每個珠子的上面都有一顆眼睛,如打開內有果肉,法王仁波切曾講用鳳眼菩提子念珠能使念誦的功德增長千萬倍,主產地為尼泊爾。

菩提佛意:
人生百態,幻化無常。菩提也是百百種,俗語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,其實知者便知,據考證佛陀成道之樹與今之菩提子並非同物所養。《大唐西域記》雲: 「菩提樹者,即畢缽羅之樹也,昔佛在世,高數百尺,屢經殘伐,猶高四五丈,佛坐其下,成等正覺,因而謂之菩提樹焉」

形貌:
目紋三角型為虎眼,四角型為龍眼。十車鳳眼,僅有一車虎眼。十車虎眼,僅有一車龍眼(麒麟眼)。故傳統鳳眼菩提,無需配飾,僅用虎眼做母珠即可。一般尼泊爾產出鳳眼,皮質密度最好,盤玩過後會成好看棗紅色,而其他移植種則會成灰。一般大小為13-15mm,11mm以下及16mm以上為稀有。

經文典故:
(1)出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卷十《捨身品》,其中講述一國王子,捨身割肉以餵餓虎,而典故發生地點則是尼泊爾的(TAGMO LUJIN),TAGMO為雌虎之意,LUJIN為身體佈施,相傳王子將衣裳懸掛於之樹,長出鳳眼菩提。

 
社群專頁:藏傳佛物
 
官方網站:
 
 
]
 
 

星月三種普提籽



13x9mm桶 vs 7x9mm桶 海南元寶籽A+
星月主要有三種品種:

上品元寶籽(盛產於海南獨有,中國廣西也有移植,不過密度不好),星點細而均勻分布,海南元寶籽最大直徑15mm,故打磨後,最大為14mm,13mm以上皆需要訂製。密度最高,耐盤玩,月朗星稀,如眾星捧月,周天星斗。故為菩提子中的「四大名珠」之一。

\
中品金蟬子
金蟬籽星點較大,且月眼淺,質地較黃,與元寶籽相像。由於近年來海南籽產量下降,有些人會將金蟬籽替代為元寶籽之用。

磨尼籽:
多產越南/尼泊爾/印度等地,由於籽大,常見於18mm以上的大籽,然而連心多而密密麻麻,又稱冰花菩提,由於密度低,時間久了易碎裂。




 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藏傳佛物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ibukkyo
官方網站:
http://tibukkyo.weebly.com/
 
 
 

貝葉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貝葉經


有人問我白玉菩提根菩提,為何是菩提子的一種,再此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,菩提根為
貝葉棕的果種,而貝葉棕在古代常做製作佛經的紙質,故其文書的佛經,稱作「貝葉經」。
以下為貝葉經小簡:
==========
貝葉經
是起源於古印度,流傳於中國西雙版納傣族以及東南亞、南亞諸國常見的佛經裝訂模式。取用貝葉棕樹葉,煮過後曬乾,刻上文字後用顏料使字明顯,再組作書頁,頁邊並塗以金漆,配有具保護性的硬底封面。


貝葉經由左而右、由上而下刻寫,單面刻寫完畢則由下方掀起反面繼續刻抄,所以兩面的刻抄方向不同,但方便於閱。通常貝葉經之葉數標示於每片貝葉「反面」之左上角。編目時著錄其總葉數而非單面頁數,另外著錄其起訖葉碼。

在貝葉尺寸大致有大、中、小三種尺寸,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會是一致的。每片貝葉洞孔的位置一致以方便整部經典的固定。一部經典通常由300至數十葉組成,其疊放的高度則不等,有時同一落經典乃由數部典籍疊放一起,亦有同一部典籍由數落組成。每片貝葉的行數通常有9、10、11及12行等形式

貝葉經被載以多種語文及字體,如緬文、梵文、藏文、緬文巴利語、泰米爾文等,各國間發展出的貝葉經抄刻、裝潢及形式亦略有不同,甚至基於貝葉經抄刻目的之不同亦產生各種形式的貝葉經
 


社群專頁:藏傳佛教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ibukkyo

官方網站:http://tibukkyo.weebly.com/